会员: 密码:   会员找回密码
   
  西安书院门文化街-书院门书画商城
     草书,草书起源,草书历史,历代草书书法家,草书书法,草书字帖,草书碑帖,草书书法字帖,草书字典,章草,汉简,小草,大草,狂草,史游,杜度,崔瑗, 皇象,东方白大草书画社推荐书法字帖,东方白书法字帖集锦,字帖,草书书法,狂草书法,大草书法,东方白,东方白大草书法,东方白狂草书法,狂草书法第一人,狂草书法家,大草书法网,狂草书法网,书法交易网,西安碑林,书院门,怀素,怀素,张旭,柳公权,颜真卿,徐渭,王铎,祝枝山,朱允明,张芝,王羲之,于右任,孙过庭书谱,标准草书,兰亭序,急就章,祭侄文稿,大草,狂草,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汉简,自序帖,古诗四帖,傅山,赵孟頫,米芾,苏东坡,黄庭坚,毛泽东书法,毛笔,宣纸,墨,砚台,镇纸,镇尺,中国书法家,CALLIGRAPHY,PAINTING,CURSIVEHAND ,书法交流 ,书法培训,书法交易,书法买卖,书法网店,书法平台,书法电商,买字,卖字,润格,收藏,书法真迹,字画出售,名家书法,书法礼品,办公室装饰书画,客厅挂书法,会议室书法,书法拓片,书法者
  西安碑林书法字帖 历代书法家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草书 草书起源 草书历史 历代草书书法家 草书书法 草书字帖 草书碑帖 草书书法字帖 草书字典 章草 汉简 小草 大草 狂草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最新推荐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没有推荐文章!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最新热门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没有热门文章!
  草书书法用笔研究 (文章:1 篇)
 11111 6 2007-08-12
  草书习字方法 (文章:0 篇)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此分类暂无文章
  草书点划、间架结构与章法 (文章:0 篇)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此分类暂无文章
  草书用墨与浓淡 (文章:0 篇)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此分类暂无文章
  草书字符分析 (文章:0 篇)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草书教材 此分类暂无文章
 
中国草书书法起源 草书发展史 章草 小草 大草书法 狂草书法 Curdive Calligraphy History
草书书法起源

中国草书是汉字五体书法中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成熟于晋唐,发展于当代。《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章草、今草、大草。从商代开始,单纯摆动的笔法潮朝连续摆动发展,由此而导致了隶书的出现。从战国简书到秦简、汉简,隶书形成的过程非常清晰。在形成隶书的同时,还发展出一种连续性强、笔画简省的书体——章草。早期章草直接从战国简书演化而来,没有明显的隶书笔画特征;随着隶书的成熟和普遍使用,隶书笔画、结构的形态才渐渐对章草产生了影响。两类章草的区别是,前者的结构中没有明显的横向平行关系,而后者结构中的横向平行关系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章草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创始人是西汉史游。到了东汉末期,汉桓帝、灵帝时期著名书法家刘德升创立行书后,汉献帝时期的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创立了中国草书第二体—今草(亦称小草)。东晋王羲之是今草的完善者、集大成者。唐代张旭、怀素在今草基础上创立了史无前例的草书第三体--狂草书法(亦称大草书法)书体。



(一)章草

章草,是中国草书中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隶书演变而成。创始人是西汉史游。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和刘德升行书中变化而来的。章草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 唐张怀瓘《书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边茹,上下牵连”,“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张怀瓘的这些话,基本勾勒出了章草书体的来龙去脉。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 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 章草的创始人是西汉史游,成熟于东汉杜度、崔瑗和三国皇象。

章草代表人物

1、 章草创始人史游 史游,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时官黄门令。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精字学,善书法。曾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作《急就章》,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史游《急就章》局部


2、 杜度

杜度,生卒年不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东汉大臣。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者,其唯杜公也。 杜度是汉章帝时的人,做过齐相。号称“草圣”的张芝,曾经说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这里说的杜就是杜度。崔,是东汉另一位章草书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学生。 杜度的书迹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据看过他书迹的三国时魏人韦诞说,是“杰有骨力而字画稍瘦,若霜林无叶,瀑水飞迸”(张怀瓘《书断》引)。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齐相杜度号善草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梁时庾肩吾《书品》列其书品为上之中,唐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为神品,草书大家怀素称他的章草“天然第一”。

3、 崔瑗

崔瑗,字子玉,公元77年-公元142年。 东汉著名书法 家、文学家、学者。书法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中国草书第一种书体章草的创始人是西汉史游(公元前48~前33),可惜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书法经典。真正留下经典,教导我们应该如何书写草书的第一位祖师爷,是东汉大书法家崔瑗。 汉末张芝取法崔、杜,其书方得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成为中国草书第二种书体---今草的创始人,被誉为史上第一位“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崔瑗是中国书史上第一位撰写草书经典书论《草书势》的祖师。没有他,就不可能产生之后的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这四位书法圣人。《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文见《晋书列传第六·卫恒传》。崔瑗的《草书势》是我们迄今可以见到的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它的出现,表明书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书法脱离了作为学术与文字附庸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种自觉是随着草书的成熟而出现的,由于草书的笔画和形态比较自由,较之篆,隶,草书更富于飞动变化的形态美,也更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因而中国书论的开端不在讨论篆,隶,而正是围绕着对草书的评价而展开的。《草书势》原书已佚,然《晋书-卫恒传》引卫恒《四体书势》中保留了《草书势》的全文,其中虽然很可能有经卫恒修润的地方,然其基本思想和主要词句显出崔瑗之手。
崔瑗《草书势》原文: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草书势》释文:
文字的产生,开始于苍颉,他描绘那鸟兽蹄迒之迹,用来制定文字。到了后世,典籍越来越多;时世有许多不常见的事,政治有许多权变;官事荒疏了,因为要抄写文章;有很多辅佐书写的隶人,删简旧文字。草书的法则,大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地使用,爱惜时间节省了精力;这纯粹是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坚守古老的体式呢?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仪态形势;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抑左扬右,看去象是倾斜的。像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想在飞走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还未奔驰。有的(黑知)(黑主)点(黑南)地下点笔势,形状像似连珠,笔画完了而墨迹相连。蓄积壮气心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生奇异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惧战栗,抵据高处面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馀剩的线缕缠绕起来。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气,沿着那罅隙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气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画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处,就在于当其时其画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这里略举大概,仿佛就如此吧!

“座右铭”这种国人常用来自我激励的文体,始自崔瑗。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是崔瑗所作。崔瑗为东汉“宿德大儒”、书法家,东汉学者崔裀之中子。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哥哥因怒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他在总结自己坎坷经历的基础上,写了一段自戒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一词,乃始于此。
崔瑗《座右铭》全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座右铭》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崔瑗《座右铭》赏析: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言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言”,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在结构上,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这样,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二是在语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铭文这种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开国大典,盖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传诸后世。听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庄重;叩以《文选》所收铭文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铭》,后有张载《剑阁铭》,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则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确颇独特。其时五言形式,仅在民间流传,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前此虽有班固《双咏史诗》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颇为生疏,“质术无文”(钟嵘《诗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为“座右铭”,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显得比较随便;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

崔瑗大草书法碑帖《贤女帖》:
崔瑗《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与王羲之《贤女帖》同名。崔瑗大草书法《贤女帖》释文: 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4、皇象

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后人评价他:草书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时有书圣之称。八分指的就是隶书,因为隶书的结构向外撇,与八很像,故得名。皇象所传墨迹不多,最有名的就是《急就章》。《急就章》又叫《急就篇》,是西汉文学家史游写的一本书籍,该书内容有,姓氏人名、饮食、器物、服饰等章节,是中国古代教儿童,启蒙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书,被人们当做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用的。但是唯三国时期皇象书写的版本,流传了下来。皇象的《急就章》,字字独立,大小均匀,上下字之间不相连,很接近隶书的笔意,古雅庄重,用笔果断,但是他跟汉代的隶书有明显的不同,章草有隶书的体式,保留了某些隶书的笔画,但又有快写的笔意,它省掉了蚕头留下了燕尾,看起来更加简练自然。因章草到了皇象时代,才十分成熟,所以皇象所书的《急就章》,形体很规范化,它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是章草的典范之作。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而是从秦代的草隶一点点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汉朝时候,官方的书法文字是隶书,但是一些下级官员在写家信的时候,觉得隶书的一笔一画,写起来真的是太慢了,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他们就把有一些字的笔画进行了连写。虽然连写了,但是并没有摆脱隶书的笔画结构。恰恰这种写法,备受汉章帝喜爱,因此人们就取名叫“章草”。章草对后来的草书发展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先例,表现了草书最初的形态。所以很多的书法家学习草书,都是从章草学起的。而那些没有经过章草训练的人,就会使得笔画漂浮,线条圆滑没有力度,而且因为省去了一些偏旁,让字显得失去了准确性,所以说章草是开了草书的一个先河,为后来的大草、狂草打下了基础。图为皇象《急就章》局部




(二)今草

今草亦称“小草”,是中国草书的第二种书体。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至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以《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 今草创始人是东汉张芝,在书法史上称为第一个草圣。集大成者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中国书圣。

1、张芝

张芝,(?~约192)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知汝帖》《终年贴》《冠军帖》《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芝《知汝贴》《终年贴》

2、王羲之 王献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因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草书《十七帖》和淳化阁帖法帖第六第七第八即王羲之草书一、二、三,是中国草书今草之集大成者。因此,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楷、行、草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献之 344至386 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字帖有《鸭头丸帖》,王献之《敬祖帖》,王献之《中秋帖》等。

(三)狂草

狂草-狂草书法 大草-大草书法是中国草书的第三种书体。系最放纵的一种书体,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而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在他编著的《标准草书》自序中说:“唐太宗尤爱兰亭序,乐毅论,故右军行楷之妙,范围有唐一代;十七帖之宏逸卓绝,反不能与狂草争一席之地,虽有孙过庭之大声疾呼,而激流所至,莫之能止!”又说“狂草,草书之美术品也。其为法: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张颠素狂,振奇千载....其贡献之大,唐以后作家,远不逮也!”因此,狂草是书法中的最高境界。一千多年来,令无数书法家梦寐以求。 狂草创始人是唐代张旭、怀素。被称为狂草张颠醉素。

1、张旭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唐代"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 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珍藏。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代表作:张旭狂草书《心经》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狂草书《肚疼帖》, 张旭狂草书《李青莲序》等。

2、怀素

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 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还制作了一块漆盘。 怀素年轻时,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
乾元二年(759),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经衡阳、客潭州。
唐宝应元年(763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
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唐大历六年,怀素母病甚重,遂于腊月初回乡探视,以待汤药。怀素觐亲以后,即重返京师。
唐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告诉怀素,他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颜真卿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唐大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是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
唐贞元十五(77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怀素《醉僧贴》诸帖。

3、孙过庭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草书真迹书法长卷《孙过庭书谱》墨迹本,26.5x90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孙过庭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4、祝枝山 祝允明

明代祝允明 祝枝山 1461至1527 ,大草书法代表作:祝允明《致钱太常等尺牍》 ,祝允明《致元和手札》 ,祝允明《摸鱼儿词》 ,祝允明《秋轩赋轴》 ,祝允明《祖允晖庆诞记》 ,祝允明《刘君文威听泉记》 ,祝允明《曹植诗四首》 ,祝允明《牡丹赋》 ,祝允明《殷君简亭记》 ,祝允明《访友诗轴》 ,祝允明《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祝允明《出师表》 ,祝允明《关公庙碑》 ,祝允明《滕王阁序》 ,祝允明《乐志论草书轴》 ,祝枝山 祝允明大草书法《杜甫秋兴诗轴》 ,祝枝山 祝允明《李白诗》 ,祝枝山 祝允明《东坡记游卷》 ,祝枝山 祝允明《和陶饮酒诗》 ,祝枝山 祝允明《书唐寅落花诗》 ,祝枝山 祝允明大草书法《祝枝山草书卷》 ,祝枝山 祝允明《自书诗卷》 ,祝枝山 祝允明《罗浮诗卷》 ,祝枝山 祝允明《江洲书屋辞卷》 ,祝枝山 祝允明《闲居秋日》 ,祝枝山 祝允明大草书法《摹怀素秋兴八首》 ,祝枝山 祝允明《行草书诗词卷》 ,祝枝山 祝允明《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 ,祝枝山 祝允明《燕喜亭记》 ,祝枝山 祝允明《琴赋卷》 ,祝枝山 祝允明《箜篌引/手卷曹植诗四首》 ,祝枝山 祝允明大草书法《前赤壁赋》 ,祝枝山 祝允明《蜀道难》整卷 ,祝枝山 祝允明《洛神赋》 ,祝枝山 祝允明《关山月》 ,祝枝山 祝允明大草书法《陋室铭》 ,祝枝山 祝允明《小楷千字文》 ,祝枝山 祝允明《云江记》 ,祝枝山 祝允明《归田赋》 ,祝枝山 祝允明《嵇康酒会诗》 ,祝枝山 祝允明《琼林玉树图歌》 ,祝枝山 祝允明《待漏院记》。

5、王铎

明代草书书法家王铎1592至1652,王铎大草书法字帖集锦包括王铎大草书法字帖《至顿庄作》 ,王铎大草书法字帖《王屋图诗卷》 ,王铎大草书法作品《一觉庵铭》 ,王铎大草书法作品《跋西岳华山庙碑》 ,王铎行书书法欣赏《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王铎草书书法作品《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王铎大草书法字帖《报寇葵衷书》 ,王铎大草书法字帖《草书诗卷》 , 王铎草书《自作诗十首》等。

6、徐渭

徐渭(1521—1593)明代书画大家,浙江绍兴人。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
徐渭草书书法作品:
徐渭《女芙馆十咏》卷 纸本 行书 29.8×446.8cm。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墓表赋》 纸本 163.7×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行草书天瓦庵诗卷》绫本 26.5×267.8cm 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
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纸本 352×102.6cm 苏州博物馆藏
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纸本 352×102.6cm 苏州博物馆藏
徐渭《煎茶七类卷》 1592年 北京榮宝斎藏
徐渭《草书千字文》纸本,31.2×495cm 北京荣宝斋藏
徐渭《草书春园细雨七律诗轴》 纸本行草书 209.8×6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行楷书录苏轼黠鼠赋轴》 纸本 行楷书 110.5×3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 纸本 189.5×60.3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 纸本,353cm×104cm 西泠印社藏
徐渭《行书三江夜归诗轴》 两件 南京博物院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徐渭《行草天产奇葩七言诗轴》 纸本188.9×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咏月词轴》 纸本 208×79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 纸本 高2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行书王维“待储光羲不至”五律诗轴》 纸本行书,227cm×105.2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徐渭《行草书诗词卷》 纸本 29.2×442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草书诗轴》 纸本,行草书,纵123.4厘米,横5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草书幻有知花四言诗轴》 纸本,中国美术馆藏。
徐渭《行书白燕诗轴》 纸本,264.1×73.5cm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藏
徐渭《行书群望诗中堂》 纸本 纵349.5 横97.5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徐渭《草书白燕诗卷》 纵30厘米,横420.5厘米。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 纸本草书 30×383cm 王已千旧藏
徐渭《行书手札》 纸本行书,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徐渭《行书录杜甫诗二首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水夕河间行书七言联》纸本行书 132.2×32.4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绫本行书 162.5×54cm 吉林省博物馆藏
徐渭《行书七言诗卷》纸本行书 31×123.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徐渭《自题四时花卉卷首“烟云之兴”》纸本行书 纵2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行书野秋千十一首》
徐渭《草书条幅》 184×69cm
题画跋语
徐渭《行书五言诗轴》 纵131.5厘米、横56.5厘米
徐渭《行书立轴》 纸本 166×68cm
徐渭《行书七言诗扇面》 水墨金笺
徐渭《行草立轴》 纸本 123×35cm

7、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20世纪中国书坛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1949年11月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0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成立,任评议委员。1964年11月10日病逝。他善书法,喜作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

8、毛泽东、林散之等。 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教材 草书篇》

| 返回历代书法家书法碑帖目录 Calligraphy Home Page |
    
 
书法交易 狂草Q群 老五说车 优酷狂草 狂草字典 中国书协 中国美协 中秋长卷 八办收藏 卢浮宫 狂草中国 狂草追溯
辛亥百年 狂草三国 辛亥史料 狂草拍案 视频专访 草书传说 东方白话 大草书社 天涯草书 书法讲座 文博论道 当代书画
万人书展 世园看草 今草冲浪
 
 

Copyright EASTERN ART & CALLIGRAPHY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版权所有  陕ICP备09007056号-1
西安碑林书院门文化街